【分享会】思考:关于“取舍”

“小红书003号员工”虽然只是个噱头,不过分享人邓超本身,以及分享的内容还是很实在的。

以我现在有限的认知,认为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两个能力,一个是视野,一个就是今天感触最深的做“取舍”的能力。

其实万物相通,见的例子越多,越发现其实背后都是一个道理。


1.互联网产品方向

不管对产品团队还是对用户来说,想做的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不懂取舍的的后果就是把自己做死,往往做死还收不到好效果,因为你做的每件事在服务一批人的同时往往注定了会伤害到另外一批人。现在再回头看几年前大牛反复强调的观点“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不是决定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才慢慢能有所体会。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间的取舍。


2.交互设计

产品具体到界面表现上,就是设计了。现在觉得,其实每一个设计上的“失败”,归结到最后其实都可以认为是“产品”的失败。不是指产品这个岗位,而是指没有把设计这件事,以“产品思维”的方式在做。

用户想要的总是很多,产品、设计人员自身其实也是一样。但从理性的“唯结果论”的角度看,这注定是条不归路。

说得难听点,任何一个页面,页面上的任何一个元素,如果不能做到为了一个“核心目的”服务,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都是“失败”的。

有时候产品经理会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解决所谓的“排版布局”的问题,但是往往很难意识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自己没想清楚在这个页面想得到什么,想要的太多,所以干脆把问题抛给用户——“你自己想做什么,自己决定吧”,但其实这本身就是件不负责任,逃避问题的方式。

从“交互设计”这个岗位的设置上看,我自己觉得有两点目的。一个是因为大的产品团队,做产品战略和做执行这两件事,往往因为团队太大,为了分工而被分派到不同人的身上。尤其是最上一级把控产品战略的人,往往因为精力有限是没办法做很具体的执行的。第二个目的说来扯淡,因为很多产品经理能力有限,不能做好“取舍”这件事,所以需要交互设计师反向施加压力,逼他想清楚一些事。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和产品经理一起定义需求”的职位描述。或者,也可能只是因为产品的工作确实应该更多沟通交流,所以从流程上增加一个人保证讨论的过程,避免后期需求变更导致的高成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公司产品交互不分,或者交互视觉不分的原因了。因为从人力和迭代速度上,都还不需要做太细的分工。当然如果要我说,在国内这样的环境下,我觉得还是产品交互不分更合理些。因为国内很多视觉设计师就是美工,在我看来是不懂“设计”这个词的精髓的。设计不是艺术,本身更注重的就是要帮某些人解决某些问题,应该是非常目的导向的。而很多视觉设计师对“问题”的理解就是仅仅停留在审美这个层面。如果是一个有设计思考的视觉设计师,兼顾交互的部分,跟产品经理搭档,也是另外一种理想的状态。

设计界喜欢说“简约至上”,甚至有些过度追求简约的,喜欢把“砍砍砍”简单地等同于简约。其实简约这件事,不是简简单单少放一些元素那么简单。最难的部分,我觉得还是在于分辨出什么是要的,什么是不要的。分辨出来之后,舍弃不要的东西这个过程反而变得很容易而自然。真正难的在于分辨的过程。

包括之前有设计师说不知道该坚持什么,跟开发据理力争要做什么,妥协什么。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往往容易走极端,不是全都要,就是全妥协。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要么大家觉得你是个很不好沟通的人,要么就是觉得你没啥原则,什么都退让。其实也是一个道理。这个就不展开讲了。


3.KPI

《增长黑客》只看了几十页,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KPI设定的思路。包括今天跟邓超也请教了下这个问题。

好的KPI应该是用来凝聚整个团队,朝向一个方向发力的,而不是形成竞争氛围,抢资源完整自己业绩的。

其实KPI和游戏里的激励体系也是一样,或者说,和产品设计中的玩法规则也是一样的,目的应该是引导人,激励人去朝向某个方向努力的。为什么说做的好的游戏,数值系统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激励的核心,最能体现它对人性的理解。好的游戏一定是最深谙人性的。

BUT,如果团队没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往往容易咬死“日活”这个KPI不放。这个KPI为什么这么流行?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创业圈带的,风投要评估产品价值,创始人要证明自身价值,日活是一个最容易理解又最适合作为沟通媒介、估值指标的东西。二是被社交应用带的。当大家突然理解“入口”、“流量”这件事,发现做社交是件“低投入高产出”的东西,发现无论是广告变现,还是为自己的其它商业项目导流都非常有效,并且一旦建立,壁垒非常高,就开始眼红这种模式了。

但是从长远看,你做日活,流量真的拼得过腾讯么?如果要拼精准人群,相信在技术不断在进步的情况下,不久的将来,微信的精准广告投放都不会比一般的垂直社区差。当然这都建立在还没有另一轮新的趋势替代当下的移动互动联网浪潮的前提下。

当然,舍弃日活,建立更合理的KPI系统,又是另外一个大的话题了。只是大家现在都还“放不下”日活这件事。


4.“断舍离”的生活态度

其实这个概念,说到底,就是把“取舍”这个道理用一个更简单易理解,跟生活更贴近的概念包装起来,推销给了大众。

很多人对“断舍离”有一个误解,在于以为断舍离就是让我们尽量地“舍弃”、“丢掉”东西。“舍弃”的概念本身没错,错在把“取舍”简单地等同于了“砍砍砍”。

说到底,断舍离是一种生活哲学,为了拯救那些深陷在纠结状态中的人而创建的。所谓“纠结”,其实就是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没想清楚的时候容易什么都想要,心态就是,“先留着,总没错的,万一哪天用得上呢?”。再往根源上讲,就是没意识到以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要不了那么多,没意识到,或者仅仅是不愿意承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最最简单朴素的道理。

这种“纠结”的状态,体现在生活中,可能就是堆满东西的房间,寒暑假带回家又带回学校的一箱子书,找工作时“海投”简历的行为,通讯录里一堆多年不联系却不舍得删的联系人,以及一旦有空就拿起手机想刷刷朋友圈生怕错过什么的心态。


5.感情

这个从4里拎出来单独讲,是因为4里的很多事,就算“想不清楚”,往往也只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后果。但是感情是会牵扯到另一个人的事。

因为不能明白自己要不了太多的事实,而什么都想要,体现在感情中,就是“玩暧昧”。暧昧这个过程是正常的,人不是一上来就能想明白想要什么,是不是真的想和这个人在一起。但是长期的暧昧,尤其是对多个人的暧昧,说得难听点就是想享受每个人带给你的好的感受,但又不愿意承担他身上坏的那部分,不能完整地接纳这个人,却又不甘心就这么放手。



其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之中,都存在着“取舍”的道理。只是这件事情本身,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评论(3)
热度(6)
© 本本 | Powered by LOFTER